跌慘了!“烘焙第一股”淪為“仙股”
摘要: 近日,在港股上市的克莉絲汀披露2019年未經審核的年度業績,期內公司收入5.49億元,同比下滑約17.34%;門店數量凈減少110家。4月3日股價收在0.17港元/股,總市值1.72億港元。
近日,在港股上市的克莉絲汀披露2019年未經審核的年度業績,期內公司收入5.49億元,同比下滑約17.34%;門店數量凈減少110家。4月3日股價收在0.17港元/股,總市值1.72億港元。“烘焙第一股”,在資本市場上淪為“仙股”,在消費市場上表現咋樣?揚子晚報記者微調查發現,消費者感覺現在的選擇更加多元,而克莉絲汀的產品和營銷都有些“過時”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馬燕
上市8年連虧7年
揚子晚報記者據查詢發現,4月1日,在港股上市的克莉絲汀披露2019年未經審核年度業績,期內公司收入5.49億元,同比下滑約17.34%;凈利潤-2.07億元,虧損同比收窄10.98%,門店數量凈減少110家。
受零售店數量減少影響,克莉絲汀面包及蛋糕類營業額同比減少14.24%,點心類銷售額同比減少約10.09%。同時受行銷方案缺乏影響,含胚芽乳、果凍等其他品類收入也減少了約51.05%。由于傳統月餅消費市場持續消退,克莉絲汀月餅類收入也較上年減少了23.5%。
克莉絲汀在公告中表示,集團收入減少主要系持續關店導致。2019年,克莉絲汀關閉了效益不佳的租約到期門店共117家,新增門店7家,門店總數從2018年底的586家減少至476家。
而在2019年半年報中,克莉絲汀曾表示烘焙產品同質性高,行業競爭激烈造成集團近年來市占率連續下降,品牌知名度弱化使得經營業績不斷下滑,大部分單店營收不如過往。
據克莉絲汀官網,1993年,上海克莉絲汀的前身上海聯全食品有限公司注冊成立,1997年更名為上海克莉絲汀食品有限公司。2012年在香港上市。
上市后,克莉絲汀被稱為“烘焙第一股”。公司一度憑借雄厚實力在各地擴張,但自2013年起連年虧損。業績下滑外,近年來公司還遭遇頻繁的管理層變動。從股價來看,“烘焙第一股”的風光不再,已經淪為“仙股”。據查詢發現,4月3日,克莉絲汀股價為0.17港元/股,總市值1.72億港元。
消費者感覺營銷有些“過時”
據克莉絲汀官網,其在南京的零售門店有86家。4月5日,揚子晚報記者在南京鼓樓區的兩家克莉絲汀門店發現,都在正常營業。店面的醒目位置有二維碼,掃碼可添加門店商討團購事宜。店內有些商品在做組合促銷,比如胚芽乳和肉松面包一起賣9.9元,比較適合做早餐。記者看到有消費者購買。營業員說這樣的組合受歡迎。但記者在門店內并沒有看到現做的咖啡等飲品,只看到瓶裝的和盒裝的咖啡。
住在附近的消費者王女士告訴記者,克莉絲汀有一款“年輪蛋糕”是特色,她很喜歡,以前常買。但最近逛得少了。“現在選擇比較多,有不少烘焙店進小區團購。”她還介紹說,有朋友自己做的蛋糕、點心也都很好,用料也放心,所以也會分流她的選擇。
對甜品比較了解的80后消費者徐女士介紹,克莉絲汀是個老牌子,她在大學時代常吃。但感覺最近幾年被新品牌超越了。“巴黎貝甜、酵墅、奈雪的茶……新的選擇太多了。”此外,她感覺克莉絲汀在營銷上有些“過時”“落伍”,比如在新建的商業綜合體里都不怎么看到,感覺還是走街頭店的模式。85后消費者楊女士記得,幾年前公司發的生日蛋糕卡還是克莉絲汀的,現在已換成別的公司的了。
業界需持續研究消費者需求
有分析認為,除競爭激烈、消費者有太多選擇外,目前烘焙市場上,現場烘焙及“飲品+烘焙”的模式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而克莉絲汀在這方面不占優勢。
NCBD(餐寶典)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烘焙食品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接近5600億元。線上電商渠道與外賣平臺的崛起進一步拓寬了烘焙類產品的消費渠道,以奈雪的茶、喜茶為代表的中式新茶飲的快速崛起也帶動了烘焙產品的消費;除了傳統的烘焙行業玩家,有很多跨界的玩家進入這個市場。
隨著“烘焙+茶飲”“烘焙+咖啡”等新業態的出現,消費者對于烘焙的需求正發生變化,從原來的單一零食需求逐漸向社交型、時尚型等復合型需求轉變。咖啡店、烘焙店以及茶飲店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烘焙店提供茶飲與咖啡、茶飲店提供烘焙食品、咖啡店提供烘焙食品正逐漸盛行。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年輕人會通過社交平臺去分享烘焙類“網紅產品”。
從這個角度講,烘焙產品除了注重本身的質量,也要持續研究消費者需求,比如從外觀、口感、創意等多方面做出個性化的創新。
克莉絲汀,年度業績
